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转载)坚守黄土高原 走出青色满山
作者: 安塞站 更新时间: 2018-09-03
      中国青年网延安8月15日电(通讯员 张诗静 阴浩)为响应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讲话,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8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赴延安调研团”队一行来到延安安塞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安塞站),进行安塞地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现状的实地调研。队伍志愿者们驻扎安塞站,跟随科研人员进行野外实验模型的参观学习,感悟科研精神,并深入走访安塞区居民,对安塞站水土保持及荒漠化治理工作成效进行实地调查。
走进腰鼓之乡 探秘绿色安塞
      历经数时,舟车劳顿,志愿者们心怀期待,终于来到安塞区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看到安塞区标志性建筑腰鼓山,志愿者们怀着兴奋与激动,忘记一天坐车的疲惫,壮志踌躇打算登山。站在腰鼓山上巨大的腰鼓旁,听着陕北民歌,感受到陕北奔放的民风。傍晚繁华的安塞区顺延河而建,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环视四周,青山浩荡,山花烂漫,清风徐来。绿色连绵的山脉、繁华现代化的安塞区与传统观念里的飞沙漫天、黄土遍地的陕北形成强烈的对比,令志愿者们惊讶又好奇的想去一探究竟。

调研队伍成功抵达安塞站与陈云明站长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晗宇 摄

黄土高原的蜕变 科研人员的坚守
      雨后初晴,姜峻副站长带领志愿者们与陕师大学生踏着泥泞的山路与陡峭的台阶,前往纸坊沟模型参观学习。在提及安塞变化时,姜老师无比自豪的介绍到:“从1998年到2018年,这20年我们秉持着‘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不断实验研究,示范推广,这实验站便是我们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做出的努力。我认为当时在安塞建立这样一个实验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与陕师大同学一起参观学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凡青 摄

      一路前行,不少年轻人体力不支,累的喊停,姜峻老师却依然神采奕奕。看到此情此景,姜峻站长表示:“野外实验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汛期每次下雨要及时上山取样,所以我们有黝黑的肤色与较好的身体素质。同时长久的实验周期更磨练人的耐心与意志,需要我们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因此安塞站科研人员们做出多项科研成果,从这里先后走出两位院士,更是用20年将黄土高原从风沙黄土变成绿色遍野。”望着远方的绿色,志愿者们不禁肃然起敬。
绿色革命换新颜 水土保持在路上
      经过对周边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受访者纷纷表示,自安塞区水土保持实验站建成以来,科研人员做出了巨大努力,安塞再也不是二十年前人们印象中那个黄土飞扬,水土流失严重的贫穷的小县城。通过一天的走访调查,志愿者们对安塞区的情况有更深刻的认知。在调查分析后,队长组织总结大会并邀请站长陈云明老师参加,团队成员结合调研时观察到安塞区的具体情况积极讨论,队长张诗静总结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经济水平也逐步增长。”陈云明老师补充到:“我们站内毕竟只是科学性的研究,可能在推广环节稍微慢一点。推广水土保持模式,重中之重在于培养人们关于水土保持的意识。其中包括前期的宣传以及背后的政策倾斜、道路修建等软硬件支持。水土保持工作依然在路上。”

调研途中采访的热心市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俊儒 摄

      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在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安塞区绿色的黄土高原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大学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融入信念,认识到的身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asa@cern.ac.cn TEL:029-8701486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