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资源服务
数据资源
作者: 安塞站 更新时间: 2014-11-30

  自1973年建站以来,安塞站就开始了反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特色的监测内容,如小流域水、沙流失规律、坡面水土流失规律监测、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效益、农地养分循环、农作措施水保效益等监测,积累了30多年的反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变化的数据。自1990年加入CERN生态站以后,安塞站加入了CERN的联网监测,所监测的内容逐步规范,现有数据资源包括长期定位观测、特色长期观测数据和科研数据资源等。

  1.长期监测数据资源:

  1)安塞站水分要素监测数据:土壤水分、水质、土壤蒸发量、土壤特征值等生态系统的水环境物理要素和水环境化学要素等。包括不同样地使用中子仪法测定的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和使用烘干法测定的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地表水及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农田生态系统农田蒸散量(水量平衡法),水面蒸发量,农田生态系统农田蒸散日报(大型蒸渗仪)数据。

  2)安塞站土壤要素监测数据:包括土壤物理要素:土壤质地、机械组成等,化学要素:农田土壤养分,土壤交换量,土壤矿质全量,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土壤可溶性盐等数据。

  3)安塞站气象要素观测数据: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雨、地温、辐射等气候要素。包括自动站逐日和逐月太阳辐射总量及其累计值,太阳辐射极值及出现时间,大气水气压,海平面气压,及大气压,降雨量及大气湿度,气温,不同时段风速及风向,人工大气观测包括风温湿日照日,降雨蒸发及能见度等数据。

  4)安塞站生物要素监测数据:包括农田作物种类与产值,农田复种指数与作物轮作体系,农田作物肥料投入情况,农田主要作物农药,除草剂,生长剂等投入情况,农田灌溉制度,生物量、作物物候期、植株性状、拷种数据、生物的微量元素含量、作物各器官养分含量等数据。

  5)纸坊沟小流域社会经济动态监测:1983-2010纸坊沟小流域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年产值及纯收入;粮食生产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动态监测。

  6)安塞纸坊沟小流域泥沙动态监测:纸坊沟流域各雨量点降雨量数据、把口站逐次洪水数据、逐日洪水泥沙含量、把口站径流、泥沙数据。

        7)黄土丘陵区茵陈蒿-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系统(观测时间分辨率为0.5小时):地面气压及降雨;近地面层风向风速、温度及湿度廓线;地表辐射平衡通量;近地面层感热/潜热通量及CO2通量;土壤温度、湿度及土壤热通量。

  2.科研数据资源:

  1):  2)黄土丘陵沟壑区作物不同耕作法对水土流失作用试验研究:草粮带状间轮作试验,径流数据,土壤含水量,作物生物量,考种数据等。

  3)降雨在黄绵土坡面上再分配研究:  4)::2003年土地利用图、2005年植被图、1938年土地利用图、1958年土地利用图、1900年土地利用图、1998年土地利用图、2000年土地利用图、植被图、坡度图、土壤图、土壤侵蚀图、土壤速效磷含量分级图、土壤全磷含量分级图、土壤碱解氮含量分级图、土壤全氮含量分级图、土壤含水量图、土壤有效储水量图等。

  数据共享:CERN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和管理条例(暂行)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所获取数据的作用和有效保护其产权,规范地管理数据,依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章程》之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遵守国家保密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严格保护数据生产单位的权益;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平等互利原则,充分实现成员单位(各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之间的数据共享,逐步开展与其它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完善的数据共享体系。 第三条数据和用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同级用户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条领导小组授权数据管理专家小组监督本条例的执行,审议在数据共享和管理过程中的争议事项。 第二章数据保护与共享 第五条利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所产生的所有数据都是国家的数据资源,为数据生产单位(或研究者)和共同所有。数据生产单位不具有对数据的独立产权,但享有署名权、优先利用权,也有权向他人提供和交换其生产的数据,提出数据保护期限建议。 第六条的数据包括各成员单位所生产、加工集成和通过有关渠道获取的各种数据。为便于共享和管理,将的数据分为如下类(用罗马数字表示类号)子类(用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表示子类号)。类--网络监测数据:观测手册所规定的有关生态系统常规定位观测数据。包括个子类:1类--常规生物要素监测数据;2类--常规水文要素监测数据;3类--常规土壤要素监测数据;4类--常规气象要素监测数据;5类--各分中心和综合中心利用网络监测数据集成或整编的各类综合数据集。类--研究项目(课题)产生的数据。包括个子类:1类--以为依托、由科学院经费直接支持的研究项目课题所获得的各类观测和实验数据以及综合集成的区域性生态环境数据;2类--非科学院经费直接支持的各类研究项目课题,研究工作中主要是利用的各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的实验研究设施、仪器或数据等条件所获得的各类数据。 第七条将数据用户分为级,分别为:国家及院有关部门;各成员单位;科学院内研究单位;国内研究单位及其它非盈利机构;其他。 第八条为了保证不损害原始数据生产方和提供方的利益,保护其合法产权,对各类数据分不同用户级别设定相应的保护期限。保护期限的起始日期为数据的应提交日期。数据生产者可提出对所生产的各类数据的保护期限的建议。各类数据对级用户不设保护期限;对级以外的用户的保护期限设定为:类数据:对级用户分别设为年,对级用户的保护期限另行规定发布;类数据:对级用户分别设为年,对级用户的保护期限另行规定发布。 第九条各成员单位可以自行使用和处置各自所生产的数据;级用户可通过交换、协议或付费方式获取和使用他人生产的、处于保护期内的各类数据,但未经数据生产单位书面许可,不得向第三者转手提供。 第十条各级用户可依据本《条例》的规定程序,免费申请获取和使用超出保护期限的各类数据,或通过综合中心网站自由获取和使用已经完全公开的各类数据。 第十一条使用数据的用户在发表相关成果时,应注明其所利用数据的生产单位(或研究者)、数据提供单位,并向数据提供单位反馈数据利用情况的相关信息,将其所发表成果(论文或报告等)赠送数据生产单位和综合中心各一份。 第十二条违反第九、十一条之规定即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及数据生产单位可依法追究侵权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要求其承担相应经济补偿。 第十三条各成员单位应按规定及时向分中心或综合中心提交相关数据,否则,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相应限制其共享数据的权限。 第三章数据管理 第十四条数据报送。各数据生产、加工单位在整编和保存文件档案的基础上,应按综合中心和分中心规定的标准格式录入计算机,并按下列程序将数据报送到分中心和综合中心。在提交类数据时,应提出数据共享条件和数据发布方式,否则视为无附加条件。14类数据,由各生态站按各分中心的要求按期报送到相应的分中心;各分中心应于日前将通过质量检验的各生态站前一年的观测数据和《各生态站数据质量评估报告》报送到综合中心,同时将评估报告报送到网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中心应于日前将《各分中心数据报送情况报告》报送到网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完成综合数据库年度更新,发布数据资源信息。5类数据由各分中心以及综合中心负责,依据监测数据状况,分时段进行集成和整编,报送综合中心入库,综合中心及时发布数据更新信息。1类数据,由项目课题负责人在项目课题验收前个月,通过相关生态站或中心按项目课题的性质将数据报送到相应的分中心或综合中心,由各中心组织专家对所报送的数据进行质量审核、汇总,出具相应的数据验收意见。数据报送情况将作为项目课题完成情况和成果评价的基本依据。2类数据,原则上由生态站和分中心与项目课题负责人协商,在课题验收后的个月内,在生态站或分中心数据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并附相关说明,直接或通过各生态站、分中心报送到综合中心。综合中心在收到报送数据后的个工作日内,将数据输入综合数据库中,发布新增数据资源信息。 第十五条数据库的保存与更新。综合数据库在综合中心运行,专业数据库在各分中心运行。综合中心和分中心必需及时更新所管理的数据库。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运行,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异地备份保存,每年度综合中心应将综合数据库在各分中心备份,分中心应将专业数据库在综合中心备份。 第十六条网络成员单位的数据发布和对外提供数据服务的权限。的数据系统为一个分布式网络体系,各生态站和分中心分别保存和管理各自所生产、加工的数据档案和数据库,综合中心负责总体集成和管理综合数据库,按不同数据的性质、来源和协议的共享条件,设定数据发布和使用权限,以不同方式对外发布数据目录和部分原始数据。对各成员单位的数据发布和对外提供数据服务的权限做如下规定:各生态站和各分中心具有发布本单位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和数据信息的权限,并可依据本单位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政策独立审批和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综合中心负责向数据用户发布有关综合数据库的数据信息(数据目录),审批数据用户的申请,向用户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 第十七条数据信息发布方式。在各生态站和各分中心发布本单位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和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综合中心于每年日前,通过互联网对外发布网络数据资源编目和可以完全公开的原始数据,说明具有共享权限的数据资源内容及其提供单位、获取数据的地点和方式。 第十八条共享数据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各级用户可以直接向各成员单位申请共享其独立生产和加工、处于保护期限内的各类数据,通过协商解决共享问题,以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各级用户也可向综合中心申请处于保护期限内的数据,由综合中心通告数据生产单位,在得到数据生产单位的许可或达成数据利用协议的前提下,可对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国家有关部门、科学院有关部门可以向综合中心提出获取和使用数据的要求,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可后,可以免费获取各类数据。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综合中心网站或其它方式申请获取和使用处于保护期限外的各类数据。接收申请并提供数据服务的单位应将相关的数据利用信息告知原数据生产单位。 第十九条数据服务的收费。数据网络是一个对国内外开放的运行网络,对生态系统网络各成员单位以及科学院内部用户的数据服务都是非盈利性的,只限于收取提供数据服务时的数据加工成本费;各成员单位对科学院以外的国内或国际科研用户提供数据服务时,主要以合作研究方式提供,依据《合作研究协议书》,以合作经费等形式适当收取相应的数据生产成本费(有关数据加工成本费和数据成本费的计算标准,及其所收费用的使用方法将另行规定)。 第四章 第二十条各生态站、分中心和综合中心可依据本《条例》制定各自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本《条例》由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欢迎访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系统!希望本指南能给初次访问的用户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服务项目本网站为用户提供多种类型的数据服务,包括:元数据检索、数据检索、数据下载、元数据提交、数据提交等。各项服务的具体内容如下:

元数据查询

提供关于本数据系统的所有元数据和用户提交元数据的浏览查询。

数据查询

提供关于本数据系统的所有数据的浏览查询。

数据下载

本系统专所有数据的下载

元数据上交

提供元数据上交,发布的功能

数据汇交

的数据管理员用户可以将本站或分中心的上交数据,通过填写表格或上传文件的方式上交。

点击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用户分级

.
用户分级用户共分三个级别:数据管理用户、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数据管理用户:指每个成员单位的数据管理人员。)注户:指成员单位的科研人员;)非注册用户:指非成员单位用户和社会公众。用户权限各类用户具有浏览并检索元数据、浏览检索空间数据的权限。对于数据,各个级别用户具有不同的权限:每个数据管理用户可以查询属于本成员单位的任何数据。注册用户可以查询的公开数据。对于不公开数据,需要网上填写数据使用申请表,向综合中心数据管理组提出申请。非注册用户如果希望获取部分公开数据和不公开数据,必须填写数据使用申请表,待被确认后,由综合中心数据管理组离线提供数据。 点击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用户注册与登录

1.
注册用户用户在进入数据检索之前,必须进行用户注册,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与本成员单位的数据管理人员联系,索取本成员单位的许可证号。许可证号由综合中心超级系统管理员统一分配。进行网上注册。点击网页上的用户注册按钮,进入用户注册页面,正确填写页面要求输入的相关信息。填写用户名时应注意,合法的用户名应该由英文字母和字符组成不能使用中文。系统检验用户输入的许可证号,通过后通知用户注册成功。已经注册过的用户可以直接输入用户名口令登录。数据管理用户由综合中心超级系统管理员分配用户名口令及其固定地址,各数据管理用户直接按照用户名口令登录,系统检验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口令及其地址,通过后允许进行数据查询。 点击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用户申请网上数据使用申请表的填写说明:使者:具体需要使用数据的组织或个人。项目名称:研究项目或课题的具体名称。主要用途:简要描述如何使用数据,如:用于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的运算。数据项目:列出所需的数据项名称,并说明观测频度是小时、日、月或年。数据范围:列出数据所涉及的生态站名称。数据时间:列出数据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用户使用数据申请表使用人单位通信地址电话使用目的项目名称项目性质国家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项目项目其他.科学院项目院重大项目院重点项目院特别支持项目院创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其他项目主要用途数据内容数据项目范围时间待数据使用申请得到批准后,用户会通过被告知如何获取数据。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asa@cern.ac.cn TEL:029-8701486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