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退耕还林20载,看生态修复的“安塞”样板
作者: 安塞站 更新时间: 2019-08-23

      8月20日至22日,中国水利报、陕西电视台、延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聚集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安塞站”),就退耕还林20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入报道。

  提起安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豪放壮阔的安塞腰鼓,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大象征,而安塞站就坐落在这座山的山脚下。安塞站始建于1973年,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就曾在当地的纸坊沟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考察,并总结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接受中国水利报记者刘艳芹采访时,姜峻副站长介绍到:“七五”攻关期间水保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论的缩影;“八五”期间提出的生态系统经过20年集中连续治理可以初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恢复三阶段理论成为了水利部制订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证;“九五”期间提出的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要强调“适地适林”的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建议十六字治理方针在“还林”时还应该“还草”,得到朱镕基总理赞同,并在以后文件中加入“草”字,成为退耕还林的还草的纲领性文件。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期间,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退耕前,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仅为31.6%,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2万t/km2.a,现如今,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为63.2%,增加了一倍,局部甚至高于85%,土壤侵蚀量下降了80%以上。现在8、9年的土壤侵蚀量才相当于过去1年的土壤侵蚀量,大部分流域输沙模数不足800t/km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水保所安塞站几代人共同努力,基于纸坊沟流域多年综合研究提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是践行“绿水青山”的先行者,也将黄土高原切切实实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安塞站山地综合试验场

姜峻副站长接受中国水利报采访

唐亚坤副研究员介绍纸坊沟流域

王兵副站长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

纸坊沟流域把口站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asa@cern.ac.cn TEL:029-87014869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